【大家谈】“考招”改革落地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学业水平考试篇)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的“人民教育”关注我们,老朋友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主持人:按照现在的总体设计思路,学生可以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三门计入高考总分,大家比较疑虑的是,如何计入总分?如何保证可比性?
李希贵:其他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标准分制度,把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进行比较。上海和浙江的方案是把分数转化为等第,除了一定水平的学生,划为一个等第,不管这个学科命题的难度多么不一样,但是他们可以把学生均匀的分布在不同的等第里面,然后通过等第转化为相应的类别,这样各个学科可以按照等第折合的成绩相加了,也就不存在不公平的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寻找相对的位置值,这样做还是比较科学的。有人担心学业水平考试的区分度不高。
李希贵: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和过去的会考不一样。会考只解决高中毕业的问题,是一个合格性的考试,各个省份在会考的时候区分度不大是正常的。
但是上海、浙江试点省份,他们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两块,一块是合格考试,另一块是水平性考试。我相信他们在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难度,一定会保证足够的区分度。当然,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要特别小心,要处理好合格性考试的学生命题和水平性考试命题的关系问题。
主持人: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要重新理解学业水平考试的内涵,过去的会考是定位为合格性考试,今后除了考查合格性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是选拔功能,这个在命题的技术层面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主持人:关于学业水平考试一种比较突出的观点认为,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高中学校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体选专业的办法,这偏离了改革的初衷。
李希贵:任何一种改革方案,如果寻着它的漏洞去找,都可以找到。但是如果从正面看这次改革,我们起码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一个走得通的路线。过去我们一直苦恼的是教育的千篇一律,所有的学生都在学着一样的课程,很难实现个性化发展。
今天我们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经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有了这样一个空间,我们完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去选择更加适合他的人生道路和在学的学习课程。
当我们的学生一旦被唤醒之后,当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学校不在旁观的时候,这个漏洞会越来越少。
王丽萍:这种现象可能会存在,但是不可能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一种主流,这种短期办学肯定走不远。
选择是这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它促进我们学校要提前对学生开展高中职业的生涯规划指导,实际上尽早帮助学生制订人生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从学会选择课程,到学会选择职业,实际上逐步实现人的能力、基础、兴趣爱好与事业选择匹配,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是教育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实际上这是这次高考综合改革的亮点。
钟秉林:我同意两位的看法,如果我们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解读高考改革方案就会走入误区。现在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一刀切,分分计较的层面,怎么样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这个不管是在教学过程和教育观念上都会对中小学带来冲击,我们要从比较积极的角度去理解高考改革的方案。
主持人:浙江方案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而学考的选考科目每门满分只有100分。上海方案中,悬殊更明显,语、数、外三门每门满分150分,选考学考成绩每门满分只有70分。有人忧虑这样会弱化传统重要科目尤其理化学科教育,导致人才素质结构发生变化,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希贵:过去确定高考科目每一个学科分值的时候,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它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一个重要指标。另外一个指标就是学生未来到大学里面和社会上对该学科的实际需要。
之所以出现这种思潮,好像把语文、数学、外语分值增加了,其他学科变得更小,是因为我们对“基础”的理解有问题。随着我们时代的变化,学生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数学、外语了,在今天和未来,我们孩子面对的世界里,他的“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果我们正视科学,不正视技术,甚至我们不正视经济,那么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有大问题的。比较明显的生物学、信息技术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实际上有可能对人的未来发展基础认识有偏差。
钟秉林:学业水平考试在高考中的比例没有下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全国的情况还是地方的情况,语文、数学和外语每门都是150分,整个加一起是450分,文综和理综大概是三百分,除一下也就是六七十分,现在浙江是一百分,上海是七十分,乘以三以后,并不低于现在的比例。我觉得这样不会造成人才的素质结构变化。
王丽萍:最近各大学推出的对于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要求,物理、化学基本上囊括在内。我认为,过去有的是教材偏深,实际上没有必要学得这么深,让真正有能力有爱好有兴趣的人进入大学以后在进一步深造。
主持人:这次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大挑战关于选课走班的问题,很多学校提出来,我们学校没有这么多师资,没有这么多教室,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王丽萍:选择是这次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亮点。在六门学科当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三门学科,会产生二十多种组合。从中我们能看到,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学校在多年的实践当中,根据师资不走、校舍不走、优质课程不走,但优质资源还不能实现全体共享的情况,我们采取了网上走班的形式。
通过实体课堂和网上虚拟课堂混合学习互补的形式,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时空的结合,我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套餐课程,逐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我觉得在师资不足、校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上走班来解决这些问题。
李希贵:我感觉晋元的探索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高考改革对学校的冲击非常大,必然会出现标准化教室不能应对学生选择的情况。另外,学生对教师的选择的多样性,过去的统一配制也没法实现学生的统一要求。
当学生有了这么多选择,特别是有了学业水平考试和大学先修考试之后,我们的教师不可能因为改革就变了,所以我感觉对于学校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场变革实践单纯靠学校来应对还有很大困难,希望政府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切实的困难,包括物理空间的配备、教师队伍的多元化、结构的调整等。
当然从学校来说,也不能消极等待,晋元的网上走班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还有一些学校通过改造教室,使空间变的多样化,包括教师的重新筛查来研究到底怎么应对今天的学生需求。
不是说一定要有全部条件都具备我们才能进行改革。我记得惠普总裁曾经说过,先开枪,再瞄准,实际上想全部条件配备好了,我们可能错过时机了。即使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也不是不能推进改革,我们可以朝着理想化的目标先走起来。
钟秉林:随着现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将来高中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很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我觉得两个学校的探索给高中做出了很重要的示范。
这次改革确实是牵一发动全身,对于高中学校这种挑战是全方位的,除了前面讲的教育观念上的冲击之外,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同时还涉及教师队伍如何进一步加强,这对于教师、对于学校建设都是很大的考验。
另外中国的教育规模很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总体上我们设想,还要各地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一个模式一刀切,在中国这么大的情况下,不太可行。
(编辑整理:朱哲)